量化策略跟主觀交易,到底差在哪裡?

你可能聽過很多人聊到量化交易跟主觀交易這兩個名詞,但它們到底差在哪裡?今天我們就用輕鬆點的方式,來聊聊這兩種交易方法的不同之處,讓你一次搞懂!

1. 決策的根據:數據派 vs 經驗派

  • 量化交易(Quantitative Strategy):

量化交易聽起來有點複雜,但其實就是用電腦程式和數據來做決策。舉個例子,它會找出歷史數據中的某個規律,比方說「如果某支股票的價格跌破某個均線後,上漲的機率特別高」。交易者把這些規律寫成程式,只要條件一滿足,程式就會自動幫你下單。

  • 主觀交易(Discretionary Trading):

主觀交易就比較靠人的經驗跟判斷了。比如說今天看到某間公司業績很好,加上最近大盤氣氛不錯,你可能就會覺得這檔股票有潛力,於是做出買進的決定。

2. 情緒控管:程式機器人 vs 人性考驗

  • 量化交易:

最大好處就是「沒情緒」。程式可不會因為今天大漲而興奮,也不會因為暴跌而恐慌。它只會照著既定的規則運作,這樣就不容易因為情緒而做出錯誤決定。

  • 主觀交易:

主觀交易的弱點就在於人性,貪婪、恐懼這些情緒常常會影響決定。比如你原本打算漲10%就賣,但看到一路漲上去,心想再等等看,結果一回頭,獲利就沒了。

3. 交易效率:秒殺全場 vs 慢工出細活

  • 量化交易:

因為是電腦程式在跑,速度當然飛快。一瞬間就能同時分析幾百甚至幾千個標的,抓住短暫的機會,像高頻交易就是典型例子。

  • 主觀交易:

而主觀交易就得靠人工,交易員頂多一次專注幾個標的,資訊處理速度也遠不及電腦。雖然慢,但有時候能更深入地思考市場環境。

4. 策略驗證:回測歷史 vs 經驗累積

  • 量化交易:

量化策略有個很大的優點,就是可以用過去的歷史數據做回測。也就是說,你能知道這個策略在以前的市場狀況下會怎麼表現,從而更有信心投入資金。

  • 主觀交易:

而主觀交易沒辦法這樣做,因為每個決定都是靠人判斷,無法精確量化回測。交易紀錄只能事後檢討,很難明確指出哪個決策的成功率是多少。

小小整理一下:

項目量化交易主觀交易
決策根據數據、程式經驗、判斷
情緒影響
交易效率
策略驗證可回測歷史數據難以精確驗證

哪個更適合你?

量化交易適合那些喜歡明確規則、不想被情緒影響,又願意花時間研究數據或寫程式的人;而主觀交易則更適合經驗豐富、喜歡觀察市場動態,並願意投入大量時間深入研究的人。

當然,也有人喜歡把這兩種方法混合使用,例如先用量化工具篩選標的,再用主觀判斷來做更深入的分析。

看完之後,你覺得哪種交易方式比較符合你的個性呢?

程式交易研究院院長
程式交易研究院院長